“中东和平日”倡议与中国的中东外交
图为:2017年3月31日,中东和平发展基金会在北京举行“2017中东和平论坛暨中东和平日纪念活动”。
5月15日已成为“中东和平日”。从此,中国与中东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又翻开暂新一页。
国之交在于民相亲。2016年5月15日,首次由中国民间组织— —中东和平发展基金会发出倡议,决定将5月15日定为“中东和平日”,呼吁中东各国在这一天停止敌对行动,实现24小时停火。该倡议一出台即得到以色列、巴勒斯坦和中东其他各国官方与和平人士的充分肯定和积极呼应。
而现代中东之乱,则始于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之间的战争和冲突。
1948年5月15日,为第一次中东战争纪念日,无论对巴勒斯坦还是以色列而言,都是不同寻常的日子,这一天被巴以双方赋予特别的内容。巴勒斯坦将这一天定为“灾难日”,因为巴勒斯坦人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失去了国家的乐园;而以色列则认为,5月14日以色列建国后的第一天就面临着阿拉伯国家联合攻打自己,国家安全时刻危在旦夕,这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。半个多世纪以来,巴以冲突问题已演变为持续时间最长、波及范围最广和最难实现的和平问题之一,成为各类矛盾盘根错节、相互交织的中东问题的核心。
长期以来,中东地区局势动荡。从历史的纵向发展看,该地区国家冲突与战争持续不断。首先,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爆发过五次大规模的战争,占领阿拉伯大批领土,与巴勒斯坦民众的小规模冲突与流血事件更是数不胜数。其次,在海湾地区,伊朗1979年“伊斯兰革命”后与美国和沙特等海湾国家关系持续紧张;1980年至1988年,伊朗和伊拉克爆发持续八年的两伊战争;1990年,伊拉克入侵科威特;1990年和2003年,美国发动海湾战争,帮助解放科威特和制裁伊拉克,最终推翻萨达姆政权。再次,2001年,“9·11”恐怖事件搅乱了整个中东地区,宗教极端主义与恐怖主义滋生横行,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深层裂痕加深。最后,2011年,“阿拉伯之春”爆发,引发地区局势深度动荡,教俗争端与教派冲突迭起,埃及、突尼斯、利比亚等多国政权相继垮台,叙利亚、也门等深陷战乱并造成严重的难民潮灾难。从地缘的横向区域看,冷战结束迄今,从阿富汗、巴基斯坦经中东至巴尔干整个区域,已成为国家、宗教与民族冲突易发和频发的动荡带及基地组织与“伊斯兰国”等恐怖组织滋生盘踞的大本营。中东国家身处这种复杂的历史发展空间与地缘政治环境,彼此互不信任,极度缺乏安全感。
中国人民期盼中东地区能够早日实现和平与发展。
为了实现中东地区的和平与发展,中东各国都期待着中国发挥更大的建设性作用,而中国的中东外交政策已得到越来越多地区国家的认可和尊重。完全迥异于美欧的霸权、西方价值观外交,中国一以贯之推行和平发展、互利共赢的新型外交理念和政策,尊重中东各国的发展道路与制度,不干涉地区国家内政,积极劝和促谈,力推政治解决地区热点问题,并在联合国等多边国际舞台尽力维护地区各国的核心关切,充分展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和责任。
春风化雨,润物无声。
“中东和平日”倡议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美好期盼,期待中国与中东各国人民之间的和平愿景能够早日变成现实,成为推动中国与中东各国之间合作共赢的新动力。
(王泽胜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)
【 延伸阅读 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