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-阿拉伯国家综合门户网站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经贸 > 经贸资讯

中国企业出海的三条成功路径

发布时间:2025-10-26来源: 中国贸易报

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、地缘政治风险频发的当下,中国企业如何在变局中求存图强?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以多年的企业调研为基础,提出中国企业在逆境中突围的三条生路——细处求精益、宽处谋布局、高处争独到。这三条路径折射出中国制造在全球竞争中由“韧性生存”迈向“主动升级”的思维转向。

第一条生路是细处求精益。企业可以从生产细节入手,在看似不起眼的环节中提升效率,所谓“精益”,不是高科技,而是去除浪费、回归本质。美国丹纳赫集团提出,“客户不愿为之付费的开支就是浪费”,这一理念引导制造业以客户需求为镜照见自身短板。著名的公牛插座正是典型:产品技术并不复杂,却通过多轮精益改革,将毛利率稳定在70%。厂房不再盲目扩张,生产线去冗余,库存和管理成本大幅降低。“过去的高速增长掩盖了浪费,现在必须靠精益提升内功。”周其仁说。

第二条生路是宽处谋布局。面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,越来越多企业选择“走出去”,在全球设厂,重塑产业链布局。美的集团的实践印证了这一点。2021年,美的销售额达3400亿元,出口占比41%,其中四分之一的出口产值来自海外生产基地。早在2005年,美的就选择在越南胡志明市设厂,创始人何享健当时的判断是,“跳出国内竞争,才能开拓国际市场”。这种布局不仅规避了贸易风险,也助力当地工业化,实现共赢。周其仁认为:“很多国家没有美元储备,无法长期逆差进口。中国企业设厂,是帮他们提升收入、也为自己开市场。”然而出海并非一路坦途。2014年越南骚乱期间,美的越南园区遭打砸,13名干部在当地清洁女工保护下脱险——风险与机遇并存,正是全球化的常态。

第三条生路是高处争独到。周其仁认为,长期以来,后发国家一味沿袭“看产品、学产品、仿产品”的进口替代之路,结果成长之路容易越走越窄。真正的出路在于原创性突破,在技术、设计、理念上形成独到优势,但原创性突破不能依靠灵光乍现,而应理解为系统工程——从基础科学支撑到技术转化,从产品落地到市场激活,都需要持续投入。周其仁强调:“中国企业要从‘造已有产品’转向‘造有想法的新产品’,打破自我设限,才有真正的独立竞争力。”

周其仁也提醒,三条生路的共同“牛鼻子”在于补齐市场能力短板。中国企业普遍“生产强、市场弱”,长期短缺经济形成的惯性,让许多制造企业“只会造,不会卖”。在他的调研经历中,宜家作为一家瑞典乡村家具作坊,凭借强大的客户洞察力成长为全球巨头,而佛山某镇家具厂产品堆仓。“精益是为客户减浪费,布局是为找客户,原创是为客户解问题。”周其仁说,“企业转型的关键是重新理解客户。”

“企业的未来,要靠自己再造逻辑。”周其仁总结道。精益让企业挺得住,布局让企业走得远,原创让企业立得稳。那些真正以客户为中心、敢于跨越边界、不断自我更新的企业,终将看见更大的世界。

版权所有©2016-2025 中阿网 | 中阿合作门户网 | China-Arab.com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20024562号